在我校,灯火通明的图书馆,座无虚席的自习室……一群大四的“考研党”正在全力备战考研。
从教育部获悉,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2年12月24日至26日举行。相比2021年的377万人、2022年的457万人,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预估将再创新高。
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《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》显示,2022年“双一流”高校(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)的硕士研究生报考增速放缓,相比之下,非“双一流”高校(以下简称“双非”)的报考热度上涨。在愈发激烈的考研竞争下,一股“逆向考研”的热潮奔涌而来。所谓“逆向考研”,是指“双一流”高校本科毕业生选择报考“双非”高校研究生的现象。
这种“选择报考不如自己本科院校的高校研究生”现象的出现,不仅是受到当前考研严峻形势的影响,还体现出部分考研学生面对“考研热”的“冷思考”。一方面,在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,越来越多高校学子选择考研深造,加之一些“双一流”高校停招部分学术硕士,这让许多考生压力剧增,做出“逆向考研”的选择;另一方面,面对“考研热”,一些考生在择校时会进行理性的“冷思考”,相比于学校,他们往往更看重学科的专业实力和导师的科研水平,在权衡自己的能力和教育需求后,选择更有把握考取的学校。此外,因为考研成绩不够理想而被迫“向下”调剂也是“逆向考研”出现的原因之一。
然而,深思熟虑的“逆向考研”,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。部分考生在这种“逆向”选择中减少了自身的压力,增强了考研竞争力;部分考生在择校时抛开“名校滤镜”,主动去发掘热门、强势或者适合自己的专业,这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发展自己。
今年2月,教育部、财政部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第二轮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,并未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进行区分,这也进一步体现在“双一流”高校的建设中,学科才是基础。
在建设高质量水平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,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,对于高校的建设不断加强,一些“双非”高校同样有优势专业和优质师资,受到社会广泛认可。因此,考生择校时不应只关注于学校的名气与排名,而是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学科建设的成效,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,规划出更务实的深造之路,以此才能在这条路上真正的学有所得、正向成长。
当“逆向考研”把更优质的生源带到“双非”高校后,同样有助于吸引教育资源向“双非”高校流动,带动学校实力和专业的提升。而生源的流动,也会让“双一流”高校居安思危,着力提高自己的学科优势,扩大对人才的招揽。
当然,即使“逆向考研”带来了一些积极作用,我们也不能否认考生选择“圆梦名校”的“向上”考研。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薛海平教授认为,个体应该从更长的时间维度衡量,用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来证明自己。
我们的人生是否能正向成长,应该取决于我们的个人能力,而非就读院校。相信每位考生只要是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,都是在通往正向的人生。(编辑:黄银雪 实习编辑:何佳斓 校对:杜海洋 刘梦娇 农芮)